2008年2月9日 星期六

這就叫做萌:人型少女17歲

會來這個部落格看的朋友,肯定常常聽到「萌」這個字,最廣為人知的解釋,「萌」字指的是種近乎戀愛的情感,例如說,頌恩好萌,就是解釋成說這個叫頌恩的人好可愛我好像快愛上她了ㄧ樣,所以我以後都要叫她萌恩。但是「萌」與「卡哇伊(可愛)」仍然是有一段差距的,萌字更強調了發自內心的感動,卡哇伊(可愛)反而只是單純地描述外型或個性上面的討人喜歡,應該可以這麼說,萌字反映了某種ㄧ廂情願的告白,是由主格作為出發點,ㄧ切的情感或行為都不關受格的事情,相形之下,卡哇伊(可愛)反而是ㄧ種純粹用來描述受格的形容詞。

而所謂的萌屬性,則是將日本歷年以來在各作品出現過的角色,重新整理出來的角色類型特徵。這必須從日本漫畫創作的方式談起,將概念符號化是從手塚治虫那個年代所開始的,緊張的時候便從人物額頭上冒出一滴冷汗,咬牙切齒的表情反映了憤怒的情緒,開槍的畫面旁邊會有「碰」的狀聲辭,在人物全力向前跑的背後會有速度線,甚至因應不同的氣氛畫面一旁會有不同的效果線,這些東西都是符號,建構出一種不需要寫實描繪便可輕易閱讀理解的視覺空間–甚至連以素描寫實畫風著稱的沙村廣明,在畫了吉永小百合的素描被人吐槽ㄧ點都不像之後曾經自嘲「自己是個漫畫家,而非人像畫家」–所以若用這種觀點來看待漫畫家,就會發現日本的漫畫家們其實是在用另ㄧ種視覺的語言模式來書寫故事。近期的久米田康治可說是這種風格的極致。

同樣的,當人物概念也被歸納整理成符號之後,就成為了另ㄧ種創作故事的方式,這就是萌屬性的根本。萌屬性可從四種角度來區分:體態外貌、個性、職業、角色關係。體態外貌是最基本的,可能有身材(巨乳貧乳),或是裝扮(過膝長襪、眼鏡);個性上,可能有外冷內熱的傲嬌、心機重的腹黑或是氣勢凌人的強氣;身分職業者,有女僕、巫女、魔法少女(這算職業?)之類;角色關係上,則也許是妹妹或青梅竹馬。大抵不脫這四種元素的組合,但若是隨便組合這些元素,並不ㄧ定能夠引發出角色魅力,或說讀者對人物的感情,所以通常最基本的作法便是營造對比感,例如說話口氣粗俗,像男孩子的ボグ少女,由於個性已經夠像男孩了,所以大多會從別的角度賦予她女性的魅力,通常是強調女性魅力的巨乳身材,來營造男孩個性/女孩身體的反差;或是眼鏡娘(聰明的象徵)其實是個天然小迷糊,迷糊的個性再搭配上需要細心的職業(女僕),這樣就簡單完成一個人物設定了。其實在這邊,我想強調的是,這些屬性並非是近年才出現的,而是長久以來某些人物被樣板化之後,將性格特色萃取出來的結果。

撇開上述,還有另一種萌,那就是擬人化。擬人化也可分為數種,動物的擬人化,食物的擬人化,機械的擬人化,甚至是電腦程式的擬人化。為什麼必須是「擬人化」?這必須歸咎於萌的最原始定義:近乎愛戀的情感。而人愛戀的對象,必須是人類才行。的確,動畫的美少女也並非是真正的人類,所以「萌」真正的重點是,至少要有人類的形象,所以這些沒有生命的物體,必須經過擬人化的轉化動作,才能夠「萌」。

講了這麼多,其實這次想推荐的漫畫「人型少女17歲」,完全符合上述的論點。這部的漫畫故事是說,可愛的美少女四谷菫轉學到了新的高中,她努力地結交新朋友,然而卻沒有人敢靠近她一步,原來…小菫是一個由大叔操縱的腹語術人偶。沒錯!這部漫畫果然是萌的頂點!第一、她的人物設定上對比感極為強烈,有誰會想到一個大叔的內心竟然是一個17歲的美少女?劇中有不少人不斷質疑小菫根本是個人偶(其實也不用懷疑了,本來就是那個變態大叔在操縱她),然而小菫一直堅持自己是個普通的高中少女(這個大叔真得有問題),再加上為她人著想的個性,漸漸地同學與老師們也開始接納了小菫(說穿了,也是懶得去刺破大叔),於是開啟了一場又一場溫馨感人又充滿荒謬感的爆笑故事。第二、故事中有不少的男生喜歡上溫柔可愛的小菫,縱使小菫只是個人偶,在大叔的表演下讓男孩子們早就接受這個如妄想一般存在的少女,可以這麼說吧,當你認為幻覺是真實的時候,那就是真實而非幻覺,這也完全符合擬人化這點。

所以說,想瞭解什麼叫做萌,看這部就對啦!順帶一提,日前這部漫畫已經發出了日劇化的訊息,讓我們來期待一下到底將如何演繹美少女人偶的故事呢?

博客來AP連結


↑人形少女16歲第一回中,小菫試圖向同學傳紙條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台灣買的到嗎